2025年10月13日至15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在黄浦江畔举行,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500位嘉宾与会。
本届大会以“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为主题,海内外学者深入交流中华文明的赓续和创新,共寻何为中国、何以中国。
“这一次来上海,我才明白什么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大会现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学系荣休教授高棣民分享了自己对中国变化的认识。
高棣民多次往返于中美之间。“我喜欢散步,探索石库门、里弄和老建筑。”高棣民说,“希望有机会能够有更多机会来中国做田野研究,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的理解。”
2023年11月24日,国家主席习向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致贺信指出,希望各国专家学者当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秉持兼容并蓄、开放包容,不断推进世界中国学研究,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为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注入思想和文化力量。
近年来,慢慢的变多的专家学者将自己的研究领域聚焦于中国,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将世界中国学搭建成连接中国与世界的一座重要学术桥梁。
“中国研究慢慢的变成了全球现象。”英国作家、评论家马丁雅克说,“要更好了解中国,去看看中国是最直接的方式。”
“世界中国学不仅是关于理论的思考,也是面向实践的回答。”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所长沈桂龙说,现在很多关于中国的研究趋向实践,吸引慢慢的变多的海外专家到中国来,看一看中国真实的发展变化。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人类站在新的十字路口,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与日俱增。“我们能塑造一个怎样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理解并参与中国故事。”埃及阿拉伯国家联盟阿拉伯研究学院政治学青年学者、青年汉学家哈迪尔赛义德说。
“中国学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是世界各国学者的共同任务。”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李伯重说,“从中国看世界,从世界看中国,通过这一种双向视角所看到的中国,既有丰富的内涵,又有丰满的外观。”
“我在取中文名字的时候,一位中国历史上的女英雄给了我启发。”李木兰回忆。
10月13日,作为新南威尔士大学人文与语言学院荣休教授,李木兰在参观上海博物馆东馆时,介绍了她中文名字的由来。此行,李木兰最关注的是中国的丝绸和古代服装,“这些展陈让我了解到更多关于中国的点点滴滴。”
不只是李木兰,本次参加世界中国学大会的海内外学者,在中国的古今交融之中更深刻地理解了中国。
19岁起研习中文与中国古代哲学,2003年完成《论语》意大利语首译,2010年翻译《中庸》意大利威尼斯大学校长李集雅,一路见证了中国的发展。“1984年我第一次来中国,这几十年里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李集雅说,要了解当代中国,不能脱离对古代中国的了解。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若无法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就难以真正理解当代中国,难以理解中国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高翔认为,中国学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就必须充分体察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的内在联系,秉持大历史观,从新时代出发,溯源而上,于历史的纵深感中观当下、谋未来。
1983年就曾到访中国的瑞典跨国和平与未来研究基金会创始人扬奥贝里,谈起自己的所见所闻时不禁感慨:“中国可能是世界上对于未来发展最为高瞻远瞩的国家。”
在四川外国语大学任教的意大利籍青年汉学家范狄说:“我们研究中国古代,都是从现代的观察视角出发的。如今我们生活在AI时代,我们再看中国文明,也要带着更新的思维和视角加以辩证研究。”
“离开中国场景,任何关于中国的叙事都可能会变成隔岸观景。”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说,“当中国学日益成为国际显学,我们在实践中愈发感到:拓展中国学研究,治学之道在于立足中国大地、深入中国场景。”
“孩童在公园玩耍,老人打着太极拳,街头看不见一个流浪汉目之所及都是和平、安全、友善,这在其他几个国家非常罕见。”这是英国政治评论员卡洛斯马丁内斯眼里的中国。
卡洛斯马丁内斯曾7次来到中国,每一次都刷新着他对中国的印象,“中国长期致力于减贫,努力保护生态环境,重视和平,中国式现代化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与方案。”
卡洛斯马丁内斯将思考写入书中,书名为《东方依然红:21世纪的中国社会主义》,希望能够通过这本书,让世界了解更真实的中国,感受东方大国的智慧。
大会上,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无处不在。法国学者、作家弗雷德里克马特尔说:“事实上,无论文化、政治、经济、价值观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全球化问题不能离开中国。中国已经不可避免地在所有的领域为世界提供经验。”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同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如何推动进一步的交流互鉴?合作成为共识。
大会开幕前,英国杜伦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助理教授德龙参观了位于上海张江的“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中国开发的大语言模型正在海外产生重要影响,而我的研究非常依赖这些开放资源。”德龙说,“真正的进步需要双向交流,就像古丝绸之路一样,知识会在流动中增值。”
“世界有必要了解中国,因为这一个国家能为世界贡献太多宝贵的东西。”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莫斯科)副所长刘宇卫说,“如果我们停止对话、拒绝交流,全世界将在隔绝与分裂中越陷越深。”
“在一个多极化的世界里,合作就是我的指南针。”意大利前总理、欧盟委员会前主席罗马诺普罗迪谈到,世界需要一个稳定与繁荣的未来,中国在其中的角色是独一无二的。
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同时发布《文明互鉴与世界中国学繁荣发展:上海倡议》。倡议提出,“世界中国学不仅是研究中国的重要园地,也是文明对话的重要平台。我们欢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相同的领域的专家学者携手合作,在互学互鉴中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城乡融合发展当从何处破局?不同的道德理论有哪些共同的价值底色?什么是大规模政治体的良序治理之道?在人大,前沿理论、时代课题,在这张圆桌聚焦。拆掉讲台的高差、打破学科的围墙,在习曾考察过的立德楼310先锋教室内,主讲人、点评人、听众围桌论道,不同学科、多元身份的青年学者在此汇聚,或低头沉思,或奋笔疾书,或热烈交锋、不时会心大笑这正是中国人民大学先声圆桌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学者研讨会的现场。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先声二字,正源自于习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要求。
在全球治理变革中高举法治火炬,在时代发展浪潮中高扬正义旗帜。10月34日,第四届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暨AI时代全球法治大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来自全球五大洲37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所世界知名法学院校长、国际组织负责人及专家学者等近200位境外嘉宾,600余位中国内地法学院校长、法律实务界专家齐聚一堂,共促全球法学教育领域交流合作,共建全球法学界高层次对话平台,共塑AI与法治融合发展重要共识。王洪祥代表中国法学会对大会召开表示祝贺。过去数十年间,协会一直与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许多专家学者同行,未来将继续携手并进,共同加强全球法治建设。
,pg电子平台pg电子游戏